1929cc威尼斯-最新app Store

党建网
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传道”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四有”标准,深刻阐释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当今世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高校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教师从信息、知识的“独享者”身份转变为“同游者”。众所周知,教师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元素,教师如何在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它是通过师生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词是“交往”。这种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特别强调的就是通过师生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来完成高等阶段的教育任务和促进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充其量只能是“经师”而非“人师”。可以说“传道”是师生交往的高级境界,“人师”是教师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授业”“解惑”之上,更深层次地与学生交往。

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因此,这就意味着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关系,其基本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师生交往、对话和交流、合作、认同和欣赏、共鸣、反思等若干方面。高校教师想要做到“人师”,必须遵守“传道在先”,“传道”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这种平等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这是建构交往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既不能因为自己年龄的优势、阅历或某一方面知识经验的丰富就居高临下,也不能因为知识的老化或跟不上潮流而感觉不如学生;高校学生既不能因为自己的观念时尚、知识前卫等否认教师,也不能“唯师是从”。

第二,理解和宽容原则。高校师生之问只有做到彼此理解才能建立、维系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互利原则。所谓“教学相长”,古人也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高校师生关系是双向的,既有文化知识观念的双向交流,也有精神情感的双向沟通。在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中高校师生双方都应该是受益者,高校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学生也不能只考虑自己从老师那里获得了多少知识经验,而应该互惠互利。当然这种互惠互利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和情感方面。

第四,主动原则。师生交往,教师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在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知识来源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依靠,高校教学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高校师生在知识占有量上的差距日益缩小,社会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所谓“身份地位”,主动与学生平等交往。

在“传道”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要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才能让广大教师得以从容地“传道”。总体而言,有效的机制与制度是促进师生交流交往,是高校教师达到“传道”境界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从机制和制度上确立和落实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责任,要求和引导、激励高校教师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并体现在教学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教学互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交流;在教师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对学生指导和交流的要求,落实和引导教师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其次,“传道”过程中,有效的、深入的、高质量的师生交流首先应该围绕“授业解惑”展开。具体而言就是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这些都是师生交流的主渠道,加强师生课堂教学交流(授课、课堂提问与讲解、作业答疑)、课外交流(课外专业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等)都是加强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措施。同时,实施新生导师制、辅导员制度等,也是搭建高校师生交流的有效渠道。新生导师制对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学习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借助新生研讨课、本科课程助教制等制度,能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其核心也是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学习、创新。

再次,在新媒体语境下,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扩大师生交流渠道,提供更加便捷交流平台,是“传道”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这也符合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90后、00后)的交流习惯。高校建立的BB网络课程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实践教学平台、新生导师网络交流平台,以及教师个人建立的师生微信群、QQ群等,对促进师生交流都有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网络、实验室、项目小组、讲座、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是师生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有效的师生交往应视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因此,“传道为先”也更需要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大的仁爱之心。只有具备了“四有”品质,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传道”境界,成为“人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