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发言摘编之四
教育部简报〔2024〕第44期
贵州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基础教育作为基本民生和未来工程,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培育建设深耕本土的“多彩思政”品牌。一是“以美育人”培根铸魂。厚植“美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贵州教育大讲堂”作为育人阵地,打破时空界限,开启贵州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模式,实现思政育人从“教室”走上“云端”,从“小课堂”走进“大讲堂”。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切实把“理念”变成“信念”、将“信念”变成“行动”。二是“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全面启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试点,推进扎根贵州的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组织学生踏寻红色足迹、走进历史记忆、深入民族地区、学习文化经典,逐步形成“微影黔行”“薪火黔行”“澄心黔行”等贯穿大中小学的特色思政教育品牌,培育出富含贵州特色的“深耕开花的思政课”,践行育人初心。三是“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推动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构建“五育”之间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渗透、彼此协作的体系架构,实现“五育”从全面性、完整性向融通性、有机性转变,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态。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一是优先保障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每年压缩行政经费不低于5%投入教育,通过奖优罚劣、强化考核等方式督促各地切实履行教育支出责任,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近年来全省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保持在20%左右。完善并落实基础教育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教育发展短板投入,支持各地逐步统筹解决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资源和现有办学条件补差,近三年累计安排基础教育工程项目补助资金近215.7亿元。二是系统做好资源布局。全面实施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与质量提升改革试点,突出扩增城镇普惠性幼儿园容量、因地制宜优化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和加强市、县两级普通高中扩容增效,扩大城镇区域教育资源、优化乡镇中心教育资源,推动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协调均衡的城乡教育资源布局。紧盯区域、城乡人口变化趋势,分年度、分城乡、分区域、分学校核实核准学位供需缺口,做到“七个一批”,即挖潜现有校舍优化功能用途解决一批、适当整合扩大办学班额且不新产生大班额解决一批、统筹其他学段临时富余学位错时错峰调剂共享解决一批、拓展提升农村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一批、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学校建设解决一批、政府统筹新建改扩建城镇学校解决一批、临时租赁适合办学房舍或购买民办学校服务解决一批。
稳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不断办强办优。一是抓实幼有善育。坚持公益普惠基本方向,抓实政府善为、园所善治、家庭善引三大举措,将公办园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着力实现集团化办园管理、教研指导责任区、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在全省公民办幼儿园“三个全覆盖”。持续实施“园园达标”工程,以普及普惠县创建为抓手,以示范园为高线,以达标园为底板,实现“创建一所、引领一片、辐射一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连续11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抓好学有优教。突出均衡、优质两大重点,综合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乡镇中心校统筹管理、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教育组团式帮扶等措施,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建设“书香校园”,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举办“贵青杯”系列活动、千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中小学足球“班超”联赛等,逐步形成校校有项目、天天有运动、年年有竞赛的浓厚氛围。以特色示范为抓手,推动普通高中多元发展,努力建成一批具有“独特学校文化、鲜明办学特色、丰富育人成果、较高办学品质”的学校。借力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挥贵州大数据实验区优势,通过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抓细弱有众扶。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优化培育“美的教育到万家”等系列教育服务品牌,完善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学校规划布局,扩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建立包保联系制度,控辍保学工作实现常态化动态清零。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等帮扶工作机制,推动全省农村中小学校与东部优质学校实现“组团式”帮扶全覆盖,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